以勤补拙才能化繁为简,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治本,这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正路
被称为“史上最严交规”的公安部123号令自去年初实施以来,取得了怎样的成效?日前,公安部门交出了执行成绩单:去年一年,超速造成的事故和死亡人数,同比分别下降61.6%、59.6%;违反交通信号灯通行违法行为下降40.2%。而按新规考证的新司机,被查处违法起数下降更是达到72.9%。虽然曾遭遇“一次就红牌罚下”“比考英语四级还难”的吐槽,但这样的数据或许可为当时的争议画上一个圆满句号。
这让人想起许多中国老司机在国外驾考的经验:第一次考没通过,往往不是因为车技,而是因为习惯。老外“并线看盲区”的动作要求相当夸张,转头的动静得很大。聪明的新移民因此在应试前会换上高领硬质的“铁布衫”,只要一转头,“音效”随之响起。良好习惯的养成,就这样在一种近乎苛刻的“开头”中定下了基调。
某种程度上,“最严交规”的作用,也是要撬动交通违法和交通陋习的心理温床。“少成若天性,习惯如自然”,好习惯养成不易,坏习惯改变更难。“最严交规”执行一年,交通事故锐减的数据只是表象,如今许多大车司机发车前都会擦干净号牌,往日的“马路佐罗”习惯系好安全带,路口出现了互相提醒劝导,车让人、人让车的场景。这些无形收获,更令人振奋。
严字当头,一开始的确令许多人不适应,而一旦执行到位,换来的是共同敬畏和维护制度的好环境。许多关乎治理的问题,往往不是因为制度不够或机制不善,而是因为制度得不到坚决彻底的执行。企业污染排放早有明文规定,如果违法成本太低就形同虚设;禁止公款吃喝已发过几百个红头文件,如果总是通融变通就还难有效果。在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,制度建设和刚性约束,同样要“两手抓,两手硬”。
当然,徙木立信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,不断修补细节和完善运转,才能保证最终驶向治理现代化的目的地。比如,123号令中的“黄灯”条例曾饱受诟病,多数质疑者当时并非反对闯黄灯重罚,而是对于界定方式和技术有自己的理解。公安部去年果断暂缓执行“黄灯”条例,然后用半年时间排查各地交通信号和监控设备,认真听取各方意见。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建设性姿态、积极的互动、注重实践的方法,都是现代治理中必不可少的因素。
规定“管用”从何而来?只能靠辛辛苦苦地调查和研究,靠兢兢业业地听取和分析。制度“有效”又如何保证?也只能靠本本分分地遵守和维护,靠认认真真地执行和贯彻。而最终的效果,是以制度改造习惯、形塑风尚,养成现代交通文明。“练拳不练功,到头一场空”,如果说制度建设是拳脚招式,那么制度的执行和完善则是出击力道,而制度的文化和信仰更是内劲功夫。面对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复杂问题,只有扎好马步站好桩,多下一点笨功夫,才能修炼好治理能力。
短短一年,质疑、接受和起效三部曲跌宕起伏,未来料定还有“不断完善”这艰难的第四部要上演。正如马路再堵车也不能随便驶入应急道一样,对于治理难题,无论政府、社会还是民众,再去找一些讨巧的治标手段显然行不通。以勤补拙才能化繁为简,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治本,这样的路固然难走,却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正途。